「建设美丽甘肃 推进“三北”工程 构筑“绿色长城”」绿进沙退 生态蝶变 张掖市多措并举加大防沙治沙力度
「建设美丽甘肃 推进“三北”工程 构筑“绿色长城”」绿进沙退 生态蝶变 张掖市多措并举加大防沙治沙力度
「建设美丽甘肃 推进“三北”工程 构筑“绿色长城”」绿进沙退 生态蝶变 张掖市多措并举加大防沙治沙力度【建设美丽甘肃 推进“三北”工程 构筑(gòuzhù)“绿色长城”】
张掖市多措并举加大防沙(fángshā)治沙力度
高台县“北部沙带(shādài)”黑河流域绿化带(lǜhuàdài)。 新甘肃·甘肃日报通讯员 陈占伟
张掖市五泉(wǔquán)林场。张掖市五泉林场供图
高台县红柳机械化治沙作业现场。新(xīn)甘肃·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将
新甘肃·甘肃日报(rìbào)记者 徐俊勇
张掖,地处河西走廊“蜂腰”地带,是我省“三北”工程(gōngchéng)的核心攻坚区,肩负着阻挡巴丹吉林沙漠南侵的重任,在河西走廊—塔克拉玛干沙漠(tǎkèlāmǎgànshāmò)边缘阻击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(zuòyòng)。
近年来,张掖市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锚定河西走廊沙漠边缘阻击战主战场定位,坚持流域系统治理观念,统筹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(xiūfù)相结合(xiāngjiéhé),科学把握(bǎwò)区域、规模、树种、密度(mìdù)要素,因地制宜选择修复措施,构建完善乔灌草(qiáoguàncǎo)相结合的防沙治沙林网带,荒漠化、沙化土地面积呈“双缩减”态势,“绿进(lǜjìn)沙退”良好态势进一步巩固(gǒnggù)深化,防沙治沙成效明显,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奠定坚实基础。
昔日风沙肆虐 今朝(jīnzhāo)绿锁黄沙
六月的临泽县北部沙区,几名戴着草帽(cǎomào)的工人正在(zhèngzài)压沙植草、浇水灌溉。
这片南北长35公里、东西宽3至6公里、总面积39万亩的风沙口,曾经是巴丹吉林沙漠南侵的“前沿阵地”。沙丘高大密集(mìjí),流动性强,也是威胁临泽县北部绿洲生态(shēngtài)安全的主要(zhǔyào)风沙口。
2月(yuè)13日,临泽县2025年防沙治沙行动在此打响。历经数月,一片片整齐的草方格拔地而起,阻止着沙漠的侵蚀。“我在北部(běibù)沙区参与治沙行动已有10年时间了,平时除了(chúle)固沙压沙、栽植梭梭,还肩负着防虫、浇水等工作,治沙已经(yǐjīng)成了一种情怀。”临泽县治沙林场管护员张开平说(shuō)。
自列为全国防沙治沙试点(shìdiǎn)国有林场以来,临泽县治沙林场围绕“三北”六期工程建设积极申报工程项目,认真制定实施方案,营造绿洲外围防护林2.3万亩,防风固沙林8.21万亩,封育(fēngyù)荒漠植被47.52万亩,形成了(le)东西宽3至5公里(gōnglǐ),南北长19公里的(de)绿洲北部生态屏障,实现了从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的历史性转变。
紧邻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高台县,用一组数据印证着生态变迁:县域内荒漠化土地539.58万亩、沙化土地332.06万亩,是(shì)典型的沙区绿洲农业县,也(yě)是“三北”工程六期的核心攻坚区。如今,通过持续实施人工造林、工程压沙等措施,林草覆盖率提升18.5个百分点。“以前沙漠离(lí)村庄只有10多米(duōmǐ),现在沙漠向后退了1公里多。”黑泉镇(zhèn)胭脂堡村(bǎocūn)村民秦国红感慨地说。
多年来,高台县推进“三北”工程(gōngchéng)的显著(xiǎnzhù)成效,让绿洲与沙漠的边界线持续(chíxù)北移。2025年,高台县积极(jījí)推进“三北”工程黑河流域林草沙综合治理、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、巩固防沙治沙(zhìshā)成果、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8个项目,建设总任务达51.47万亩,生态“家底”不断厚实。
近年来,张掖市以(yǐ)保护山水、增加绿量、治理风沙为主线(xiàn),以北部风沙线、中部绿洲(lǜzhōu)防护林体系和南部水源涵养区为主攻方向,依托国土绿化试点示范、“双重”规划、“三北”工程等项目,综合治理沙化土地(tǔdì)327.2万亩。据(jù)第六次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显示,张掖市荒漠化面积减少了77.88万亩,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26.86万亩,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幅缩减(suōjiǎn)。
修复退化林(lín) 焕发新生机
在张掖市五泉(wǔquán)林场,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植的杨树林经历“生态手术”。“树木进入(jìnrù)过熟期,必须通过补植补造实现系统更新。”五泉林场场长张幸虎检查着补种的红柳已长(yǐzhǎng)出嫩叶。
据逐图斑现地核查统计结果显示,临泽县2023年退化林本底调查数据为11.54万亩,其中乔木林地5.03万亩,灌木林地6.51万亩。2025年临泽县依托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,在全县(quánxiàn)鸭暖镇、沙河镇、平川镇等7个镇和(hé)五泉林场(línchǎng)、沙河林场、治沙林场、小泉(xiǎoquán)子(zi)林场4个国有林场迅速开展退化林修复。
任务就是动力。“今年(jīnnián),临泽县将依托‘三北’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(xiūfù)(xiūfù)等项目,建设总任务(zǒngrènwù)29.66万亩(wànmǔ),其中退化(tuìhuà)林修复1.85万亩,中幼林抚育0.45万亩,退化草原修复27.36万亩。”临泽县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陈龙说,退化林修复补植苗木选择当地适生、耐旱的优良乡土树种和林木良种,主要为沙枣、红柳、梭梭、花棒等。
祁连山北麓,河西走廊(héxīzǒuláng)中段,民乐县面对土地沙化、植被退化(tuìhuà)等(děng)生态挑战,围绕退化林修复(xiūfù)、中幼林抚育、人工造林、封山育林等重点领域,科学布局生态修复工程,通过补植补造、抚育管护、封禁保护等举措,逐步恢复(huīfù)植被覆盖,增强区域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能力,为河西走廊生态安全提供坚实保障。
今年,张掖市实施退化林修复10.18万亩,通过采取人工干预措施,不断改善林分结构(jiégòu)和(hé)生态环境,提高林分质量(zhìliàng),遏制林地退化趋势,恢复和提升生态功能。
发展沙产业 添绿又增收(zēngshōu)
时下,在临泽县北部沙区的肉苁蓉产业发展项目基地,工人们忙着铺设滴灌管道,生产项目正如火如荼(rúhuǒrútú)推进(tuījìn)。
“项目总投资109万元,主要涉及接种(jiēzhǒng)肉苁蓉(ròucōngróng)200亩,配套(pèitào)滴灌设施(shèshī)、修建管护房和围栏保护设施。”临泽县治沙林场场长杨向刚说,目前治沙林场梭梭林人工种植面积为8.2万亩,接种肉苁蓉空间非常大,而且新鲜肉苁蓉市场价格为每公斤20元至30元之间,接种成功1亩地能(dìnéng)出产200至300公斤,效益不低于8000元钱,发展前景广阔(guǎngkuò)。
目前,张掖市已(yǐ)在临泽、高台等(děng)地发展肉苁蓉种植基地2.7万亩,通过“企业+合作社(hézuòshè)+农户”模式,构建起集育苗(yùmiáo)、种植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。当地开发的肉苁蓉切片、提取物等产品已进入全国中药材市场,部分深加工产品远销海外。
翠绿的梨树上,已挂满了果实。在甘州区,巴吉滩(bājítān)“三北”工程巩固防沙治沙成果(chéngguǒ)项目示范点优质梨基地格外引人注目。
“巴吉滩位于甘州(gānzhōu)城区西侧(xīcè)主(zhǔ)风口,常年干旱少雨(shǎoyǔ)、植被稀疏、土地沙化(shāhuà)严重,防护林网缺失,对城区及周边农田风沙危害较重。2022年至2023年,甘州区依托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,按照‘改地适树’原则,建成优质经济林基地1.3万亩,其中以早酥梨(lí)为主的(de)优质梨8000亩,文冠果5000亩,铺设林区砂石道路63公里,铺设灌溉管网(guǎnwǎng)133公里,并配套建设防护林网184公里,开了以经济林种植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先例,改变了昔日沙化土地面貌。”甘州区林草局副局长谢小龙指着成片(chéngpiàn)的梨园说,此举既达成固沙减沙目标,又实现生态效益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。
如何(rúhé)将披上绿装的“沙土”变成“沙金”,也是高台县积极探索的方向。高台县按照(ànzhào)“生态建设产业化、产业发展生态化”的思路,充分利用“三北”工程(gōngchéng)资金吸引社会力量投资,引导企业和农户参与治沙(zhìshā),发展沙产业,建成以(yǐ)葡萄、优质梨等为主的林果(línguǒ)产业基地9.73万亩,年产林果5.3万吨,产值达2.1亿元。建成千亩以上(yǐshàng)特色林果示范基地3个,良种普及率超过92%。培育形成以河西综合开发局酿酒葡萄和国道312沿线露地鲜食葡萄、东联金土地优质梨等为主的林果产业基地,实现了(le)治沙与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的双赢。
让(ràng)沙漠产出经济效益,用产业反哺生态治理。如今,张掖市年实现(shíxiàn)林下经济产值8.7亿元。
【建设美丽甘肃 推进“三北”工程 构筑(gòuzhù)“绿色长城”】
张掖市多措并举加大防沙(fángshā)治沙力度
高台县“北部沙带(shādài)”黑河流域绿化带(lǜhuàdài)。 新甘肃·甘肃日报通讯员 陈占伟
张掖市五泉(wǔquán)林场。张掖市五泉林场供图
高台县红柳机械化治沙作业现场。新(xīn)甘肃·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将
新甘肃·甘肃日报(rìbào)记者 徐俊勇
张掖,地处河西走廊“蜂腰”地带,是我省“三北”工程(gōngchéng)的核心攻坚区,肩负着阻挡巴丹吉林沙漠南侵的重任,在河西走廊—塔克拉玛干沙漠(tǎkèlāmǎgànshāmò)边缘阻击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(zuòyòng)。
近年来,张掖市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锚定河西走廊沙漠边缘阻击战主战场定位,坚持流域系统治理观念,统筹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(xiūfù)相结合(xiāngjiéhé),科学把握(bǎwò)区域、规模、树种、密度(mìdù)要素,因地制宜选择修复措施,构建完善乔灌草(qiáoguàncǎo)相结合的防沙治沙林网带,荒漠化、沙化土地面积呈“双缩减”态势,“绿进(lǜjìn)沙退”良好态势进一步巩固(gǒnggù)深化,防沙治沙成效明显,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奠定坚实基础。
昔日风沙肆虐 今朝(jīnzhāo)绿锁黄沙
六月的临泽县北部沙区,几名戴着草帽(cǎomào)的工人正在(zhèngzài)压沙植草、浇水灌溉。
这片南北长35公里、东西宽3至6公里、总面积39万亩的风沙口,曾经是巴丹吉林沙漠南侵的“前沿阵地”。沙丘高大密集(mìjí),流动性强,也是威胁临泽县北部绿洲生态(shēngtài)安全的主要(zhǔyào)风沙口。
2月(yuè)13日,临泽县2025年防沙治沙行动在此打响。历经数月,一片片整齐的草方格拔地而起,阻止着沙漠的侵蚀。“我在北部(běibù)沙区参与治沙行动已有10年时间了,平时除了(chúle)固沙压沙、栽植梭梭,还肩负着防虫、浇水等工作,治沙已经(yǐjīng)成了一种情怀。”临泽县治沙林场管护员张开平说(shuō)。
自列为全国防沙治沙试点(shìdiǎn)国有林场以来,临泽县治沙林场围绕“三北”六期工程建设积极申报工程项目,认真制定实施方案,营造绿洲外围防护林2.3万亩,防风固沙林8.21万亩,封育(fēngyù)荒漠植被47.52万亩,形成了(le)东西宽3至5公里(gōnglǐ),南北长19公里的(de)绿洲北部生态屏障,实现了从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的历史性转变。
紧邻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高台县,用一组数据印证着生态变迁:县域内荒漠化土地539.58万亩、沙化土地332.06万亩,是(shì)典型的沙区绿洲农业县,也(yě)是“三北”工程六期的核心攻坚区。如今,通过持续实施人工造林、工程压沙等措施,林草覆盖率提升18.5个百分点。“以前沙漠离(lí)村庄只有10多米(duōmǐ),现在沙漠向后退了1公里多。”黑泉镇(zhèn)胭脂堡村(bǎocūn)村民秦国红感慨地说。
多年来,高台县推进“三北”工程(gōngchéng)的显著(xiǎnzhù)成效,让绿洲与沙漠的边界线持续(chíxù)北移。2025年,高台县积极(jījí)推进“三北”工程黑河流域林草沙综合治理、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、巩固防沙治沙(zhìshā)成果、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8个项目,建设总任务达51.47万亩,生态“家底”不断厚实。
近年来,张掖市以(yǐ)保护山水、增加绿量、治理风沙为主线(xiàn),以北部风沙线、中部绿洲(lǜzhōu)防护林体系和南部水源涵养区为主攻方向,依托国土绿化试点示范、“双重”规划、“三北”工程等项目,综合治理沙化土地(tǔdì)327.2万亩。据(jù)第六次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显示,张掖市荒漠化面积减少了77.88万亩,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26.86万亩,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幅缩减(suōjiǎn)。
修复退化林(lín) 焕发新生机
在张掖市五泉(wǔquán)林场,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植的杨树林经历“生态手术”。“树木进入(jìnrù)过熟期,必须通过补植补造实现系统更新。”五泉林场场长张幸虎检查着补种的红柳已长(yǐzhǎng)出嫩叶。
据逐图斑现地核查统计结果显示,临泽县2023年退化林本底调查数据为11.54万亩,其中乔木林地5.03万亩,灌木林地6.51万亩。2025年临泽县依托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,在全县(quánxiàn)鸭暖镇、沙河镇、平川镇等7个镇和(hé)五泉林场(línchǎng)、沙河林场、治沙林场、小泉(xiǎoquán)子(zi)林场4个国有林场迅速开展退化林修复。
任务就是动力。“今年(jīnnián),临泽县将依托‘三北’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(xiūfù)(xiūfù)等项目,建设总任务(zǒngrènwù)29.66万亩(wànmǔ),其中退化(tuìhuà)林修复1.85万亩,中幼林抚育0.45万亩,退化草原修复27.36万亩。”临泽县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陈龙说,退化林修复补植苗木选择当地适生、耐旱的优良乡土树种和林木良种,主要为沙枣、红柳、梭梭、花棒等。
祁连山北麓,河西走廊(héxīzǒuláng)中段,民乐县面对土地沙化、植被退化(tuìhuà)等(děng)生态挑战,围绕退化林修复(xiūfù)、中幼林抚育、人工造林、封山育林等重点领域,科学布局生态修复工程,通过补植补造、抚育管护、封禁保护等举措,逐步恢复(huīfù)植被覆盖,增强区域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能力,为河西走廊生态安全提供坚实保障。
今年,张掖市实施退化林修复10.18万亩,通过采取人工干预措施,不断改善林分结构(jiégòu)和(hé)生态环境,提高林分质量(zhìliàng),遏制林地退化趋势,恢复和提升生态功能。
发展沙产业 添绿又增收(zēngshōu)
时下,在临泽县北部沙区的肉苁蓉产业发展项目基地,工人们忙着铺设滴灌管道,生产项目正如火如荼(rúhuǒrútú)推进(tuījìn)。
“项目总投资109万元,主要涉及接种(jiēzhǒng)肉苁蓉(ròucōngróng)200亩,配套(pèitào)滴灌设施(shèshī)、修建管护房和围栏保护设施。”临泽县治沙林场场长杨向刚说,目前治沙林场梭梭林人工种植面积为8.2万亩,接种肉苁蓉空间非常大,而且新鲜肉苁蓉市场价格为每公斤20元至30元之间,接种成功1亩地能(dìnéng)出产200至300公斤,效益不低于8000元钱,发展前景广阔(guǎngkuò)。
目前,张掖市已(yǐ)在临泽、高台等(děng)地发展肉苁蓉种植基地2.7万亩,通过“企业+合作社(hézuòshè)+农户”模式,构建起集育苗(yùmiáo)、种植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。当地开发的肉苁蓉切片、提取物等产品已进入全国中药材市场,部分深加工产品远销海外。
翠绿的梨树上,已挂满了果实。在甘州区,巴吉滩(bājítān)“三北”工程巩固防沙治沙成果(chéngguǒ)项目示范点优质梨基地格外引人注目。
“巴吉滩位于甘州(gānzhōu)城区西侧(xīcè)主(zhǔ)风口,常年干旱少雨(shǎoyǔ)、植被稀疏、土地沙化(shāhuà)严重,防护林网缺失,对城区及周边农田风沙危害较重。2022年至2023年,甘州区依托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,按照‘改地适树’原则,建成优质经济林基地1.3万亩,其中以早酥梨(lí)为主的(de)优质梨8000亩,文冠果5000亩,铺设林区砂石道路63公里,铺设灌溉管网(guǎnwǎng)133公里,并配套建设防护林网184公里,开了以经济林种植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先例,改变了昔日沙化土地面貌。”甘州区林草局副局长谢小龙指着成片(chéngpiàn)的梨园说,此举既达成固沙减沙目标,又实现生态效益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。
如何(rúhé)将披上绿装的“沙土”变成“沙金”,也是高台县积极探索的方向。高台县按照(ànzhào)“生态建设产业化、产业发展生态化”的思路,充分利用“三北”工程(gōngchéng)资金吸引社会力量投资,引导企业和农户参与治沙(zhìshā),发展沙产业,建成以(yǐ)葡萄、优质梨等为主的林果(línguǒ)产业基地9.73万亩,年产林果5.3万吨,产值达2.1亿元。建成千亩以上(yǐshàng)特色林果示范基地3个,良种普及率超过92%。培育形成以河西综合开发局酿酒葡萄和国道312沿线露地鲜食葡萄、东联金土地优质梨等为主的林果产业基地,实现了(le)治沙与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的双赢。
让(ràng)沙漠产出经济效益,用产业反哺生态治理。如今,张掖市年实现(shíxiàn)林下经济产值8.7亿元。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